top of page

CHINESE CHARACTERS forum

科學與藝術-汉字藝術國際論壇

该页面信息版权所有者: copy right@Weihong Yan

世界中國學研究會

论坛

水+墨:回望书法传统论坛速记稿

 

策划

王南溟

 

学术主持

马琳

 

演讲题目

“书法教学及其科学认知在美国K12教育语境下的传播与探索“

“Chinese Calligraphy Program and its Scientific Cognition in the US K-12 Educational Context” 

演讲人

阎伟红
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


演讲语言
中英文双

 

​时间

2019年7月18日·15:00

地点

上海宝山区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

开头语

学术与商业不矛盾,不但不矛盾,而且是最佳组合,基于学术的商业是最有价值和前景的。在我心目中,Leonardo和Steve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因为他们将艺术融于商业。​文明如不与商业结合,将是死亡的文明。在我有生之年,将华夏文明融入世界商业中,此乃我的梦想。

In my mind, Leonardo and Steve are the greatest artists and scientists because they integrated art into business. If civilization is not combined with business, it would be a dead one. My dream is to integrate Chinese civilization into the world business.

提綱OUTLINES:

1.美國K-12浸潤式書法教育;(近4000名美國孩子學習書法)

2.機遇:美國教育理念,教育自由与學術自由(+通才教育);

3.戰略/戰術-BIMOCHi & BIMOCHism(筆墨馳及筆墨馳主義),一種宏偉藍圖 · 浸潤式教學視頻播放;

4.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基礎研究)-跨文化中的自性与认知:科學-哲學-文化自性/具有魯棒性;/post-modernity範疇。

  • 跨文化(偏見與誤解/自我边缘化);

  • 海外本土化(極端性/自闭症);

  • 中文為非母語者對漢字認知及案例分享(書法需要懂嗎?西方人須懂得你的藝術?)。

1) Relativism/moral(相對主義/哲学史角度)

2) Beholders share(旁觀者分享/腦科學及心理学角度);

3) Mirror neurons(鏡像神經元/腦科學角度);

4) Asemia(示圖失能/医学角度)。

5) Ruductionism(还原论)-省略

 

5.結論CONCLUSION: 

-----------------------------

首先我要感谢这次的承办方,特别感谢王南溟先生。我是怎么认识王老师的呢?第一次,十年之前我在谷歌上“认识”了王南溟老师,我很喜欢读王老师的文章。第二次是在辛先生的微信群里,直到今天的握手,我们终于见面了。非常感谢,活动做得非常好,我深受感动。因为我在美国做了几十年中国文化的传播,这些年来我做了100多场学术和展览活动,深知做活动的幸苦。可以说我的心和马老师王老师他们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connection自然的反应, 也是脑科学中所说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我今天提的话题和科学有关,为什么今天要做艺术与科学的话题呢?因为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达芬奇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500年之后,世界依然在研究这位大师,他的7000页笔记还有很多我们看不懂,为了纪念他,我要从这里开始今天的话题,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对汉字水墨、汉字艺术和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进行一个简单的思考和分享。

在正式开始前,我对世界中国学研究会做一个极简的介绍。本研究会设立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与全球20多个国家有学术联系,是一所基于研究中国学相关课题来服务于美国本土教育及全球教育的学术机构;也是一所提倡学科研究“价值革命”和“价值创新”的尖端性研究机构。在此,我提及一下,中国学、汉学、和国学三者是有所区别的,不可等同。

现在我播放一个45秒的短视频,视频中的艾瑞克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脑神经科学家,因为他研究人类的记忆及脑可塑性研究而于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艾瑞克和我们的机构合作做一些科研项目,例如:“中国书法与脑可塑性”的研究。他是专家,非常荣幸可以和这样的专家合作,将中国文化与科学结合,以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科研项目。

艺术的科学认知将家喻户晓

艾瑞克的这个短片告诉我们一句话,即:艺术要以脑科学认知来对待,艺术的科学认知将家喻户晓,脑科学就像足球一样受人喜欢……。

我为什么首先播放这个几十秒钟的视频呢?其实这个小短片是我今天讲座最后总结的一部分,我要提醒在座的各位,中华文化艺术、中国书法、中国水墨,和科学有着不可分的密切联系。但是,如何理解密不可分,又如何认识他们的重要性,请看下面这段话:

1959年,C. P. 斯诺 ,著名分子物理学家,后来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小说家。斯诺宣称,西方知识分子的生活分为两种文化:一种是科学,关注宇宙物理科学的本质的文化;一种是人文科学的文化, 即文学和艺术, 关注的是人类经验的本质的文化。生活和经历了这两种文化之后,斯诺得出结论,他认为: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是:他们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他认为,为了促进人类知识交流并造福人类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必须找到构建两种文化之间认知鸿沟的方法。1963年,斯诺在剑桥大学著名的罗伯特 · 雷德讲坛上发表了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论。(Source: Reductionism in Art and Brain Science-Bridging Two Cultures-《艺术与脑科学的还原论 - 弥合两种文化》-作者:艾瑞克·坎德尔)

In 1959 C. P. Snow, the molecular physicist who late became a novelist declared that Western intellectual life is devided into two cultures: that of the sciences,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the physical nature of the universe, and that of the humanities----literture and art---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the nature of human experience. Having lived in and experienced both cultures, Snow concluded that this divide came about because neither understood the other's methodologies or goals. To advance human knowlege and to benefit human society, he argued, scientists and humanists must fnd ways to bridge the chasm between their two cultures. Snow's observations, which he delivered in the prestigious Robert Rede L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ave since spurred considerable debate over how this could be done (see Snow 1963; Brockman 1995).

我们的责任似乎比斯诺宣称的寻求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构建更加重大,我们不但要探索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艰巨的是要探索中西文化的理解和寻求中西文化的弥合处来縮小两种文化之间认知的鸿沟。

 

今天的提纲主要包含了四点内容:

第一点,背景,即美国K-12教育; 第二点,机遇,在尊重“教育自由”和“学术自由”的美国教育语境下,《中国书法浸润式课程》的设计如何被美国的教育体制所接受,并融入其教育体制中;第三点,战略与战术, “笔墨驰”和“笔墨驰主义”。 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在美国课堂上教授《中国书法浸润式课程》的教学视频; 第四点,就是对于中国文化海外本土传播的思考。在这个领域,我关注的是基础教育(Pure research)。事实上,无论美国高科技如何发达,在教育中,他们都是基于重视基础教育而获得的创新和发展,我强调基础研究,是提醒那些在艺术学院对人工智能专业赶时髦的学者们,不要忘记基础研究才是高科技的基石!我们的书法的海外研究是在踏踏实实地走一条基础研究的道路。

 

我把中国的文化融入到科学之中,以此理念进行研究探索一种真谛,比用哲学家的研究方法更靠得住的一种真谛,所以我在第四部分里又提到了四点,四点中有三点是以科学的角度来认知中国艺术,它们是:Relativism (相对主义);Beholder’s Share (旁观者分享);Mirror Neurons (镜像神经元)以及Asemia (示图失能),一个医学概念。我们可以把这四个领域看作是显微镜,我们借助显微镜这样的工具,去仔细寻找中国文化中在全球性中的优秀性与不适应性,寻求其在全球文化中的安全地带。既然是显微镜,那就说明任何人都可以这个科学仪器以科学的领域来分析和探索任何艺术与艺术的发展现状。

 

从这四个方面来探索跨文化中的偏见和误解,无知与不自信,为偏见和误解解惑,为中国文化和艺术海外传播探索本土战略,给予跨文化的新的实用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为世界寻求理解中国艺术的方法。以汉字书法和汉字为基础的水墨艺术为桥梁沟通中西文化和求的和谐关系和合理的本土化教育体系的构建。我们以科学引领,觉得万分自豪,还能有什么样的学科能比用脑科学解读汉字艺术和水墨艺术更可靠的呢!充分理解中国海外书法在西方人眼中的感知,以此方法来创新新的认知以及中文为非母语者对汉字艺术的认知的不同性和独特性的探索

 

我讲的这四个概念中,里面包括哲学的概念,包括科学的概念,甚至包括医学的概念,这些概念与中国书法艺术,包括水墨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关系,以及如何以科学来认知中国水墨和汉字艺术。

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美国教育的国策(例如:STEAM教育的立法),脑科学的普及已成为教学计划融入课堂,我们在踏着这一大趋势,一个新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正在兴起:将哲学、心理学、艺术评论和神经科学结合起来,探索艺术与心智的关系跨入跨文化传播,此乃上策。

 

我想强调并再次告诉大家,我们研究会的一切课题研究,都是基于跨学科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并服务于美国教育和全球化教育。这是一个冷门,在世界学术界几乎未构建起成熟学术的领域,同时,无论在跨文化研究方面,还是在中国艺术评论在全球的理论体系,都是比较欠缺的课题研究。

首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K-12:

我讲一下什么是K-12,K是指英文单词的Kindergarten(幼儿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数字12是指美国12年教育,我们再加四年的本科教育,就是12+4,那就是K-16年教育, 指美国基础教育加四年高等基础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和语境下,我们在中小学设立了《中国书法浸润式教学》的课程。什么是浸润式教育? 指的是以目的语来教授除了语文(英语母语)以外的其他学科,也就是第二外语教学(L2),我学习英文,英文对我来说就是第二外语,我们称之为L-2,Language-2教育。这个教育理念来源于加拿大60年代一部分法国学者为了挽救法语在加拿大的地位而创立的。法国人非常热爱自己的文化,他们是不甘落后的文化,法国学者既有战略也有战术。大家知道巴黎在二战前曾是世界艺术中心;法国人首先创立了世界比较文学等学科,目的之一是法国学者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传播他们自己的思想与文化。当你拿自己的文化与他人比较时,你一定要说自己的文化具有优越性。这不妨是个战略思考。这些都启发我去思考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在60年代加拿大的法国学者为了保存法语在加拿大的使用,所以创建了“浸润式语言教学法”(Immersion language teaching)。

美国人没有想到,在80年代,这样的教学法很快盛行于全美国,很多k-12开设了法语、西班牙、德语还有日语为目的语的浸润式课程,汉语浸润式教学上个世纪末还极其罕见!我通过十多年对浸润式教学的研究,懂得了开设浸润式教学课程非常不容易,书法教学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尚属首次,因此开设书法浸润式教学课程那更是非常艰难!这一门全新的课程体系,前人没有做过,我们也没有经验,因此学术方面十分欠缺,而且你要得到学校和社区家长们的支持与投票,方可设立课程。

 

这就是题目中的第二个问题:教育理念,了解和研究美国教育体制和理念,是文化海外本土化的第一步。对于书法课程和汉字绘画(艺术)课程的设立,家长关心的是,我的孩子们学习书法和汉字绘画有什么意义,那就是说,你需要以海外本土的教育方法和思维去讲解中国书法落实在教学中的价值,讲好了,说明你吃透了美国的教育需求是什么一种语境要求。我向校方和家长们宣读了我写的教学背景和教学意义,也就是教学提案,交给学校和家长去审核。结果我们被通过了,2010年,《中国书法浸润式教学》和《汉字绘画课程》的课程成功的设立了。设立《中国书法浸润式教学》的课程,美国学生们必须具有非常扎实的汉语水平才可以进行文化层面的学习与提升,书法和书法绘画就是基于汉字文化层面的教育,美国小学生如果没有好的汉语水平,也很难理解书法和汉字绘画。课程的成功设立是美国教育理念带给我们文化传播的机遇,这个机遇即我讲座开始的提纲中讲的,其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两个核心,一个是教育自由(Education freedom),第二个是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教育自由权利是面向家长,面向学生的,家长有选择教育的自由,学生也有选择科目的自由, 所以这是教育自由。那什么是学术自由呢?就是教授治校,而非行政干涉,所以在相对自由的教育语境下给我们带来了传播书法文化的机遇,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因此《中国书法浸润式教学》和《汉字绘画课程》的课程得以成功的设立。(图2-3)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想谈的是,战略之下的战术构建,这是一个宏伟的蓝图。在这些年的文化传播当中,我发明了一个英文单词,这个词简单好记,它是一个标准的拉丁语,而他的字面的意思和字背后的含义,都具有东方思想,也就是华夏思想,但从它的字面看,特别符合语言学和语音学理论,极其的西语化,包括拉丁(Latino)族群系的人也较容易接受和使用。它是典型的拉丁文的构成形式,这个新词叫BIMOCHi和BIMOCHiSmBi, 就是中文的“笔”,这里指“毛笔”,mo,就是中文的“墨”,chi,是中文的“纸”,由于英文的发音里没有“zhi”的发音,美国人只能发成“chi”。含义是什么呢?我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叫“笔墨驰©和笔墨驰主义©。这样一个体系在美国的建立,其宗旨是:一切为文房四宝。旨在通过这一项目,探索中西艺术不同审美价值,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世界艺术家以笔墨驰主义/文房四宝为交流核心;加强中国艺术家和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协作, 并加深21世纪西方艺术家对中华5000年传统价值的理解和诠释。(BIMOCHi和BIMOCHiSm的体系构建,有18000字的学术阐述,这里没有时间分享)这个宗旨符合我中国学研究会的“价值变革/value innovation”的设想。这是我们这些年来与世界各国艺术家们合作开发的汉字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科研成功:《5000年六体书》与西方绘画、《尔雅》与西方绘画,唐朝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等,我们的艺术家和学者遍布全球,西方艺术家用他们的大脑和双手以及文房四宝为材料,以中国书法为基础,创作新的艺术作品;中国书法家赵宏则是汉字书法的主要参与者。“笔墨驰©”和“笔墨驰主义©”的使命,就是要整合全球艺术和教育资源,引领中西方教育和艺术家们理解和使用华夏5000年文房四宝的无限价值,创新新的艺术流派与思想。该课题(战略)具有承载古今未来的人文价值,这是世界中国学研究学会中国书法海外推广研究中心未来十年的光辉使命。

同时,我本人担任制片、摄像、编辑、平面设计等开发了近1000多部具有本土化的汉字文化相关的艺术片,这是在“笔墨驰©”研究中心之下研究的课题之一。

今天我们看到展厅中的23幅美国孩子的作品是2000多幅作品中的一少部分。他们对汉字的理解非常强大,既有中国文化正脉的体现,也有西方自我审美的融入。这个展览的参与的其价值,如赵宏教授所指出的:“美国小学生汉字绘画作品的价值,是为当代书法和水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角度甚至维度”。在此,再次感谢王南溟老师的远见卓识,是他开启了美国小学生书法绘画中国上海展的第一步,也是我们首次离开美国本土到海外展览。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艺术关注。从海外书法项目经验来看,若只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讲解,则会让西方人感到枯燥与晦涩。因此,迫切地需要以西方学生乐于接受的、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和相关课程来传播汉字书法,非但满足本土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中国文化海外推广的发展需要。

根据“字画同源”的艺术特点,汉字艺术绘画的课题是以汉字为基础,依字意、字源等为创意元素,借鉴西方绘画中的构图和设计原理,在视觉上表现汉字深层次内涵的汉字画艺术。

作为全球第一家《全美书法教育推广和标准》的构建,需要我们编写材料,我们和赵宏教授合作编写相关的书法教材。8年之前, 中国的书法英文版的教材所有都是日本人出版的,在网上搜到的只有3本英文版本的书法书籍,我买回来给书法界相关老师看,告诉他们海外需要这样的书籍,太少了!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核心落在什么地方,落在全球化还是本土化,中国今天是第二大经济体,从经济上讲是全球第二,文化什么时候也可以成为全球第二呢?

我们接下来看一个三分钟的短片,这个短片是从一部50分钟的《中国书法浸润式课程》的纪录片中提取出来的。 (纪录片完整版)事实上,我们的《汉字绘画课程》是基于《中国书法浸润式课程》的基础上又一个浸润式汉字绘画课程。我把大家带到美国的小学课堂看一下,看一下书法课堂的情况。

​點擊觀看click to watch 

 中国书法浸润式课程 

Chinese Calligraphy Immersion Program

这是一个一小时长的记录片,是我一个人独立拍摄编辑制作完成的,为了收集素材,我和书法课老师一起上了一个学期的课,美国孩子们的中文非常棒!  所有的作品的落款都是自己的中文名字。这门书法课一个老师带要30个学生,每天有八个班级,十分幸苦,就准备笔墨纸砚就很花时间,40分钟的一堂课,大约需要20分钟布置文房四宝。我们的美国孩子是不描红的,这么多的复杂的笔划, 美国孩子一下子就记住了。这是在写金文的“鸟”字。(图片)这所学校就有380个学生学习书法,期末汇报他们很兴奋。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甲骨文等古文字是美国孩子最喜欢的书体,我们有数据进行过测试。你们大家看到的是地球那边的孩子在讲我们的中国文化,你们说感动不感动,我每次看都会感动得流泪,今天中美关系成了这样,假如到这些孩子们长大之后,他们中间如有做总统的人,绝对不会有像川普这样的总统,因为川普现在的美中外交策略是对抗的手段。美国人对文化很看重,却又不懂中国文化,他们有一句话,文化是早餐,文化是午餐,文化也是晚餐。这种的理念不但融入企业管理和教育,也融入社区每个人当中。大家聊文化可能都知道,洋人大多数人喜欢文化,确实如此。洋人最喜欢什么文化,喜欢不懂的文化,汉字书法也许就是他们不懂的文化,这是一种对文化的好奇心,那我们就教给他们。有很多人担心,第一美国人学不了书法,第二,美国人看不懂中国水墨画,但是文化未必必须懂,艺术未必必须要懂,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艺术无国界,但是一种期望,而我们我们走到一个科学的境界,以科学认知艺术,以审视艺术,不需要懂也自然会懂,每个人自然有自己的答案。我羡慕苏金成老师的书法作品在抖音上有这么多评论,无论是褒贬都是好的,这才是科学所讲的旁观者分享的道理。

美国人对文化很看重,所以有一句话,文化是早餐,文化是午餐,文化也是晚餐。这种的理念不但融入企业管理和教育,也融入社区每个人当中。大家聊文化可能都知道,洋人大多数人喜欢文化,确实如此。洋人最喜欢什么文化,喜欢不懂的文化,汉字书法也许就是他们不懂的文化,这是一种对文化的好奇心,达芬奇的发明就来自好奇心,文化被贴上了“好奇心”的标签(labelled curiosity in culture),你就获得了一种来自本土文化的激情,那我们就经教给他们。但是文化未必必须懂,艺术未必必须要懂,我们走到一个科学的境界,不需要懂也自然会懂,每个人自然有自己的答案。我羡慕苏金成老师的书法作品在抖音上有这么多评论,无论是褒贬都是好的,这才是科学所讲的旁观者分享的道理。

我今天讲的概念无论是教育还是科学,全部都是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接下来和大家讲一下四个观点,这四个观点和跨文化传播的思考,非常重要也有紧密的联系。

 

中国文化早就走出去了。我不愿意提“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的提法来自经济走出去,90年代初实施了”Go Out Policy走出去“,随之也开始提倡文化走出去。事实上,中国文化早就走出去了!

 

  • 按照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数据,《易经》早已被翻译为几十种语言(translated into Western languages dozens of times)。1882,法国汉学家Legge James翻译了《易经》 (英文是Yi King, 有趣的英文名称),刊登在1899年的叫《Sacred Books of the East》学术期刊上,该期刊由德国文字学家,东方学家Max Müller 编辑完成,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期刊名称没有中文翻译,我借助日语,翻译为《東方聖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Legge James所翻译的《易经》曾多次再版。

  • 1730s间 ,又是法国人, Jesuit missionary的成员,Jean-Baptiste Régis生于法国普罗旺的伊斯特尔,由他翻译为拉丁文,于1830s, 在德国出版。1664年,Jean-Baptiste Régis死于北京。

  • 重点要提及的是著名德国汉学家理查德·威廉(Richard Wilhelm)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卫礼贤,其子卫德明。1923年,理查德·威廉将《易经》翻译为德文,随后,Cary Baynes翻译为英文,成为如今世界上流行最广的版本。

  • ​其他还有很多译本,例如,1976年,美国汉学家McClatchie, Thomas;1965年,英国汉学家John Blofeld;1994年,美国汉学家Lynn, Richard John;1996年,英国汉学家Rutt, Richard ;以及1996年,美国学者Shaughnessy, Edward L. 的《易经》译著等等。

按照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数据,《孙子兵法》早已被翻译为多种语言。1772年,法国《耶稣会》将其翻译为法文,之后由 Jean Joseph Marie Amiot翻译为英文,开始流传在西方世界。西方学者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无数次再版。

更有意义的是,美国著名作家,插图画家Jessica Hagy女士,就在三年前,将《孙子兵法》图解化(Visualizing Sun Tzu’s The Art of War)。她把书中的文字内容用极简主义的绘画风格诠释给了世界读者,使得《孙子兵法》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国际化。在不到几年里,这本书连连获得世界大奖,影响力巨大。我载录了书中一段话,和大家分享,看看美国人如何看待这本书的价值:

很明显,“孙子兵法”是一本备受青睐的书,因为孙子的战略思想适用于一切冲突,无论是大还是小。 这些书中的策略也适用于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因为它是将军的征服者。 它不是真正的战争,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 ”战争“这是个隐喻。 战争只是你生命中每一次曾经遇到过的艰难的替代名词。 我们都在为自己或他人争取某种机遇而战。 值得幸运的是,孙子给了我们一个游戏计划。

It became clear that The Art of War is massively popular because Sun Tzu's insights apply to all conflicts, great or small. The advice in these pages is as applicable to a ten-year-old running for student council president as it is toa conquering general. It's less about war than it is about problem solving- -it's a meta-metaphor. War is merely the stand-in noun for every hassle you've ever had in your life. We're all fighting for something or other. Lucky for us, Sun Tzu gave us a game plan.

中国的艺术家,艺术教授们,你们需要反思,我们的艺术家,学者们每天在做什么?工笔画还在模仿花鸟,书法还在描红。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这样的理念惊呆了!有一次,我给苏州一所大学的刘中文教授打电话,刘教授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我说:《闲情赋》,绝美的作品,一定要 digitalized化。古典文学有那么多有价值的资源,却无人以当代的思维与科学技术结合去思考它们的未来。我一直说:书法如不与科学结合,它一定会死亡!

《道德经》:来自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 17、18世纪,欧洲哲学中开始出现老子的名字。

  • 1817年,法国学者朱利安出版《道德经》法文译本,勒木萨1823年作《老子传》。勒木萨称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有见识的伦理师、善言的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家”,其风格与柏拉图一样崇高,“道”的概念与希腊的“逻格斯”相当。

  • 19世纪初欧洲一些人对《道德经》的研究,包括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等对此也十分推崇。

  • 20世纪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他相信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晚年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1987年《纽约时报》评选老子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尚书》和《诗经》

  • James Legge,于1879年,他还翻译了《尚书》和《诗经》。

对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史上,人们思考传播的对象,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当务之急思考的是"如何“,而非”什么“(how not what),思考就原有的经典如何再创新,就像美国插图画家Jessica Hagy那样。更不是去"告知对方acknowledge the world",目前更多的是“告知/acknowledge”

 

将“中国文化走出去”换一种说法,“与世界分享文明”的说法会更好!

《说文解字》和《尔雅》都是经典之作。我已经将​《说文解字》540部首翻译为英文和德文两种语言,以及《尔雅》的释鱼部分。

死亡的文明在行走”......

例举以上这些典型案例,是要提醒所有的中国学者和艺术家们,细想想,我们自身做的很不足!我们自己的学者在华夏文化海外传播方面做得还不及西方学者。这也是我今天要强调的主题!我几乎很少看到大陆的艺术家们有把自己的艺术哲学通过什么战略传播到海外去,几乎所有人都很满足于微信平台,一个完全没有国际化的社交媒体。今天你不去分享自己的价值,以后就会越走越远。任何战略的实施都会有一个lead time。我们需要理解21世纪技术素养的学者,技术素养和识字素养是一样的道理,今天的大数据时期,你如果没有技术素养,你所掌握的文明是死亡了的文明!你所推广的文明是“死亡的文明在行走”。(Dead Civilization Walking

如果你还不开始探索文化如何进行海外传播(If you think it is not necessary to share the culture with the world),试试无知的代价(try ignorance)!现解决如何理解跨文化中的问题。我还是重点站在国际化的角度,谈文化的国际化,讲华夏文化的国际化。今天的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都在关心文化的全球化的问题,全球化怎么去思考,我从四个观点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点是Relativism (相对主义)。相对主义,2000年以来一直在谈论的一个哲学观念,是在道德的(moral)层面谈的更多的一个概念,更多的体现是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层面上的理解的不同,当然还有各自的信仰(belief)。

 

例如:美国汉学家G.D.1922年出版的一本书叫《汉字解析》的第一页中引用了英国著名汉学家Sir Thomas Francis Wade-Wade–Giles(韦德·吉尔斯(1818–1895))的一句名言:“Much of the etymology of the Shou Wen is childish in the extreme.”,翻译为中文是:《说文》的大部分词源极端的幼稚和可笑”……

 

吉尔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汉学家,是英国剑桥大学在1888年首任的汉学教授,他在中国生活了40年,编写了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于1912出版,看下图。我们非常不理解这么一位伟大的汉学家,对《说文解字》的理解,他是最有权威的西方学者,怎么会说出这样的可疑的定论呢?他还公然无视中国文字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的传统和价值!因为吉尔斯是一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相对主义在后来的100年,哲学界中也在探索相对主义美学,然而,无论是相对主义美学还是相对主义在道德的层面,我们都应该去借此来研究和关注跨文化中的认知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对自我文化自性(cultural identity的构建,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相对主义美学是放在高等教育中谈论的,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要通过多学科的教育,从而改变一代人,理解相对主义哲学,以构建对美学的理解。这一概念我们要理解和分享,相对主义探索的核心是美以及对与错的概念,也是一个评估体系,基于相对性的东西,比如说: 尼采说过上帝死了,过了段时间上帝回来了,上帝说尼采死了。真理到底在谁的手里,探讨的是谁是谁非的问题。那么我们在中国范围内谈书法,我们拥有自我的一套理论和观点,但把这个理论拿到西方之后,西方的认识可能就变了,但是,我们可以教育,实施教育去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我们怎么去认识,是以自我体系去交流,还是借鉴西方体系去交流,甚至是以积极的心态还是自卑的心态去认知这些问题。这确实是需要思考的。因为这些问题也会牵扯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理念的构建。英文里有一句话:The TRUTH IS WHAT I SAY(真理在我手中)。也许坚持自己的哲学就是创新的哲学。我的观点是想激励那些犹豫自我文化是否不被他人接受的那些没有自信的艺术家,的确,艺术是具有相对性的,当数字9放在你的面前时,它是9,而你的对方看到的却是6!相对主义就这样产生了。因此,我们创新对于西方世界,其一,不要担心,你的艺术不被西方人看懂,理解这些哲学概念和历史,传播就有了科学性,自然会有最科学的解释,也许西方人更习惯用科学认知来审视东方文化;其二,随着中国书法在海外的传播和书法课融入美国教育体制,原有的相对性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反对到接受。因此关注相对主义会使得跨文化的传播具有科学战略,有益于中西方的理解。

Giles_1892_i.jpg
Giles_1892_1066.jpg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1912)

Point_of_view_bias.jpg

Relativism〜相对主义

第二观点是Beholder’s Share (旁观者的分享):

这里“旁观者的分享”指的是以旁观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画家为中心,旁观者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感受接受某一个作品。我们看一下这幅作品,这个是汉字金文的“首”,来自“群龙无首”,在美国,我用“旁观者分享”的理论,做了几十位美国学生的实验,几十位美国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答案,真是有趣。

 

那么是谁提出了“beholder’s share (旁观者的分享)”理论呢?他是无人不知的西方著名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以下是“牛津参考”对旁观者分享的解释:

Gombrich理论,有关旁观者对艺术品的观感。 Gombrich特别强调的是旁观者的先验的知识,将对绘画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代码与信息区别开来”。作品中所具有的代表性图像和代码是描绘与旁观者在其社会中已有的各自所熟悉的知识并使用了熟悉的文本代码,旁观者时常察觉不到他们自己对艺术品所表现出的理解的细节。事实上,他们对艺术品欣赏的过程的贡献是巨大的。(来源:牛津参考 - Orxford Reference

Gombrich's term for what viewers bring to pictures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them. He referred in particular to the need to draw upon ‘prior knowledge of possibilities’ in order ‘to separate the code from the message’. Where representational images depict what is familiar from social knowledge and employ familiar textual codes, viewers tend to be unaware of the contribution they are making to the process of representation. 

这段话十分精辟!简单分析就是artworks+beholder=perception,“作品+旁观者”=感知。那么,我们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作品,什么是旁观者,但是,什么是“感知”呢?它是和脑科学紧密联系的一种心理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哲学的概念,那么,感知就是a fantasy,一种幻想,正如英国的一位优秀的认知计算神经学教授阿塞在一次演讲中非常准确的给“感知”有一个简单的定义,他说:“Perception is a fantasy that is constrained by reality“,意思是说,感知是一种受“现实”约束的一种幻想。我觉得这个解释十分精辟,因此一直记着它!这里的“现实”指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存在“,是指”存在论”。接着,阿塞有就旁观者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他说:”感知是一种受现实约束的一种幻想,恩斯特·贡布里希是20世纪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之一。 Gombrich (1909-2001) 理解艺术的方法与贝叶斯大脑(Bayesian一种认知科学学派,即用数据测量大脑对外界的感知的信息处理体系)中的所得出的数据有很多共同之处,更具体地说,感知主要是感知者的一种想象或自我建构的行为,突出观察者在分享艺术品过程中所体现的自我概念。强调观者体验艺术家给观者带来的大量的信息的过程,这种感知和幻想吸引我进入“创作”的魔术圈,让他体验“制作”的快感,这曾经是艺术家的特权。“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观察方式......

Perception is a fantasy that is constrained by reality, Ernst Gombrich (09-2001) is one the formost historians of art of the 20th century. Gombrich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rt had a lot common with ideas in the Bayesian brain and more specifically with the idea that perception is largely an act of immagination or construction on the part of perceiver, and this is the most apparent in his concept of the beholder's share which emphasizes that viewer brings an auful lot to the table in the act of experiencing of an artwork the artist gives the beholder more to do, he draws me to the magic circle of creation and allows him to experience something of the thrill of 'making', which had once been the privilege of the artist.". And I think for me he is very powerful way of looking at…especially things like impressionists art, that what's there are not the objects, the end of points of percetion but rather the raw materials. The patterns of light that engage our perceptual machinary. 

 

那么,回到上面的公式,我们不难理解,艺术的内容最终的解释权在“感知”,而感知是每个旁观者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艺术品的信息或者灵魂的”反馈和贡献/reflections and contributions of viewers“。这是科学的伟大发现,需要以科学的方法来阐明艺术作品,沟通艺术家与观者的关系,对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十分有意义。就我看来,对艺术进入市场也十分有意义,这一理论哲学告诉我们如何去推广诠释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重要的!你诠释的高明,你就获得成功。贡布里希的这一段话引发我在艺术教育、艺术的跨文化传播、艺术家和艺术品本身以及和艺术市场的关联的意义等的思考。

 

我现在回到主题上来。事实上,我更相信哥伦比亚大学的脑神经科学家艾瑞克对“旁观者的分享”的解释:他在一次演讲中说道:“beholder’s share (旁观者的分享)” 的理论缔造者是贡布里希的恩师阿尔瑞格。1905年,在阿尔瑞格离开世界的时候,他告诉弟子贡布里希,艺术必须与科学结合,否则将会死亡。那么阿尔瑞格当时所指的科学是什么呢?按照哥伦比亚大学脑神经科学家艾瑞克的解释,这个科学的学科就是“心理学”。那么,“beholder’s share (旁观者的分享)” 当初开始阿尔瑞格指向的是心理学,我想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在19世纪和20实际世纪初,正是奥地利医学院那些著名的学者们受到了艺术的巨大影响,其中包括弗洛伊德深受克利姆特等著名艺术家们的影响。如果没有那时的环境,多学科的影响,也许世界也不会有弗洛伊德这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和医生。

那么这个 “beholder’s share (旁观者的分享)” 的理论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依然是跨文化,艺术跨学科中问题的思考。我还要回到:不要担心你的艺术不被理解,不被读懂。

 

“Beholder’s share (旁观者的分享)”理论它强调的是,正如贡布里希的老师阿尔瑞格所说的:一幅艺术作品如果没有旁观者的参与,它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Art is incomplete without perceptual and emotional involvement of the viewer." Alois Riegl (1858-1905)),在Alois Riegl之前,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 · 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提出:"Whilst part of what we perceive comes through our senses from the object before us, another part (and it may be the larger part) always comes out of our own head" (1890) (“虽然我们所感知的部分来自我们面前的物体,但是另一部分(它可能更大部分)总是出自我们的脑袋”(1890))

而我上面所说的“旁观者的分享”的含义是以旁观者为中心论对艺术的认知。如是这样,那么你作为一个艺术家还是艺术评论家还担忧别人看不懂你的作品吗?讲到这里,答案自明。任何一幅艺术作品都有code(代码)和message(信息),观者会将其分开理解,这些代码和信息是或用油画笔,毛笔还是任何绘画工具描绘着旁观者在起社会中已有的所熟悉的知识,我们可以叫旁观者的”文本代码“(textual codes),旁观者有时察觉不到艺术品中和自己关联的描述,但是,旁观者对艺术品欣赏过程中的贡献是巨大的!

 

有个案例,我在此和大家分享,这是张大我老师的作品(下图右一),叫:“生命的玄线”。在英国博物馆展出时,有一位女士看到这幅作品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她看到了自己的身体?看到了世界的本源?或许她联想到了著名画家库贝尔的作品《世界的起源》?这位英国观者显然很自然用自己以往某种现实种的认知将她带入一种,叫“high fantasy/高度的幻想”,就像电影Harry Potter(哈利 · 波特)把观众带入一种幻想的境地。

 

我本人贡献给《生命玄线》/LIFE ARCHELINE,这幅作品的信息和fantasy(幻想)也许更多。对于这幅作品,我的第一次感知是“生命”和女士下体的部位;也有另一种感知,那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文字的起源。我想到了仓颉造字,“When Cangjie created writing, Heaven rained millet and the ghosts wailed at night”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生命玄线》是一幅非常有巨大丰富能量的艺术作品,看完这幅作品,它使我一鼓作气编辑制作完成了两部非常成功大我作品的视频创作点击这里观看);另一种感知是,《生命玄线》的mystery (神秘)和unsolvable (未知度和不可解),以及magic (奇幻的,魔法般的),这是一种imagery (意象),一种二十世纪初期庞德imagism(意象主义)诗歌风格所留给读者更多的空间去想象和思考的那样一种imagery (意象)的感知,它带给《生命玄线》多种感知,从physically(行为上的),bodily(身体上的),fleshly(肉体上的),sensually(声色俱佳的),lustfully(嫪意)等等的多重性感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提香于1538年所创作的令人陶醉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Venus of Urbino﹞与《生命玄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提香作品的写实与绘画语言和视觉单位的带给观者的直接性体验,而《生命玄线》显得更加subtle,(细致般的一种神秘)(subtle painting reveals that it contains its own critique of looking.)。更重要的是《生命玄线》的抽象性神秘比提香的作品更容易多的获取来自旁观者对其作品的多重层次的奉献和贡献。《生命玄线》/LIFE ARCHELINE,这似乎是美国女权主义的反击,女性身体部分和裸体的灵感,令人陶醉也令人感伤,这类感知潜入人心,这种魅力完全是由观者带给作品的价值!的确,《生命玄线》是一幅经典艺术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生命玄线》/LIFE ARCHELINE比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库贝尔的《世界的起源》更具幻觉体验和幻想的醉意和追忆愈加丰富。《生命玄线》依然可以跨越从Egon Schiele(埃贡·席勒),到Eugène Devéria(金纳·德瓦利亚)。

 

《生命玄线》是一幅成功具有多重艺术主义的本质,它既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也是极简主义风格作品,更是抽象表现主义思想的极端体现。《生命玄线》的极简是从物质材料和介质的极简到绘画哲学思想意识的极简的双重价值,十分难得,可以令旁观者用一生的时间去以各自不同的生命的经历去感知各自一生的故事。

 

我再为《生命玄线》奉献感知魅力。美国著名女画家Georgia O’Keeffe (November 15, 1887–March 6, 1986)说过一句名言:“ 随时使自己懂得未知是重要的事情 - 保持未知永远超越你自己...“ (“Whether you succeed or not is irrelevant—there is no such thing. Making your unknown known is the important thing—and keeping the unknown always beyond you…”)《生命玄线》的未知是心境感知永恒的主题,我特别喜欢英国女权主义领袖Anais Nin的一句名言,“We don’t see things as they are, we see them as we are”. – Anais Nin,所见非所象,乃求心境之感知)。这就是典型的贡布里希的“beholder’s Share (旁观者的分享)”理论的精髓,是我个人对“旁观者的分享”的思考和总结。

00:00 / 01:00
Screen Shot 2019-07-22 at 12.22_edited.p

大我艺术〜旁观者分享

dawo art and beholder's share.

事实上,“beholder’s Share (旁观者的分享)”理论又与之前我所谈的“相对主义”也可有内在的联系。“相对主义”道德和美学的构建是在变化着的,我们的大学文学院院长和我说过一句话,他是一位佛学爱好者,他说:“伟红教授,我第一次到中国,改变了我三十年对中文化的看法,我喜欢中国和中国文化”。一切取决于你是如何去使用这些哲学思想去传播自我文化和艺术。

Screen Shot 2019-07-22 at 12.45.02 AM.pn

書法作品〜旁观者分享

calligraphy work and beholder's share.

第三个观点是Mirror Neurons:

 Mirror Neurons,就是“镜像神经元”,是一门于1992年从意大利科学家的科学实验室里刚刚走出来的一个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它开始是从猴子身上发现的,当猴子学习人拿香蕉的动作,也就是模仿人类获取东西的这一动作,脑科学家们开始探索这个奥秘。我们有一句话叫:Monkey see, monkey do(猴子看,猴子做),很形象的定义来解释“镜像神经元”的最基本含义是: 模仿,同情心。 也就是人们为什么在看体育比赛时会兴奋。 科学家们这样描述  “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将为心理学做成巨大的贡献,而心理学与艺术又是贡布里希所倡导的“旁观者分享”,这些理论自然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以科学塑造中国水墨和汉字艺术的文明,而你的观者来自整个世界,而不仅仅在中国。因此这些科学理论帮助我们客观严谨去看待自己民族的艺术,并且来塑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文明。

大家看一下镜像神经元所做的作品,这是汉字书法与西方绘画。这种基于对汉字书法的模仿,令人激动的是,我们发现了新的艺术作品,这种模仿既是创造也是科学的实验。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例证,然而却极其少见,这显然是塑造新的文明。这个里面有动态图的,这些东西可能太科学了。模仿的基本程序是对视觉系统的解码过程,即:第一步,解码视觉信息;第二步,确定视觉信息;第三步,理解视觉信息;第四步,解释或者诠释视觉信息,也就是完成了作品,十分有趣。然后进行判定,怎么画这个画,比如说刘老师在传统书法里面仿贴的时候,首先要看到古帖,大脑神经细胞活跃起来,然后对信息处理,处理之后还要理解他,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诠释自己的作品。4个镜像神经元基本的程序。我们看一下德国人对汉字金文群龙无“首”的诠释。她用的媒介是宣纸和文房四宝,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只有十几分钟,很震撼! 这个是草书的“爱”,她的诠释或者模仿是男性的下体和女性的下体结合在一起的“爱”,怎么产生这些东西的?我们之后也进行了一下分析, 在此不做一一解释和图解了!这些理解起码又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就是作为为旁观者的理解,同时又是作为画家和作者对书法文字的理解,这里面非常复杂。正常的大脑是这样的,看了色情片之后大脑与汉字“爱”连接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图示4),非常复杂,人的大脑的电路被艺术作品点燃后,模仿和创作让人兴奋。

Screen Shot 2019-07-22 at 1.30.52 AM.png

镜像神经元~書法作品与西方绘画

mirror neurons and calligraphy work

Screen Shot 2019-07-22 at 1.24.52 AM.png

镜像神经元~書法作品与西方绘画

mirror neurons and calligraphy work

最后一点,我讲讲ASEMIA:

Asemia(阿西米阿/示图失能),这是个医学术语,类似失语症,但远比失语症严重,也可以叫“示图失能”症,指的是对语言文字和图形失去了识别和辨认的能力。对于汉语为非母语的人以及完全没有汉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他们看到汉字和书法都有可能成为“示图失能症”者,假如这群人喜欢汉字和中国书法,他们一定是快乐的“示图失能症”患者。我为什么提到Asemia,阿西米阿/示图失能这个医学概念呢?是因为它与当代文字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联系。这种不可分的逻辑关系或者说是来源,我是从英文文字学和语言学范畴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从文字学和语言学的名词asemia到其形容词的asemic,再从医学概念,到当代文字艺术,在西方,是asemia和asemic这些英文词语参与了类似对中国文字艺术家徐冰的艺术哲学,唐朝中期张旭的狂草艺术哲学的定义和艺术风格的讨论,这些艺术运动来自或依据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艺术家蒂姆·盖兹以及迈克尔·杰考布森对阿西米阿的书写艺术的理论。从一个asemia的医学名词,到形容词的asemic,这里的asemic 在当代艺术学术界产生了asemic writing,“阿西米阿的书写”艺术就是“非语意书写”,(即:non-samentic writing和asemic writing)。

 

我們看看加拿大安大略省圣 · 文森特大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的英语教授 Peter Schwenger 在他的一本书《 书写的艺术》(The Art Of Writing)中的一段描述:

Here is a blurb about The Cecil Touchon Asemic Reader written by Peter Schwenger:  

 

"A torrent of creative dynamism, The Cecil Touchon (1956~)Asemic Reader comes at you in three waves: asemic overwriting of print, usually on antique pages; the elegant typographic collages for which Touchon is best known; and layered linear screens that seem to exist in a receding space. Through these variations, the book challenges us to rethink in depth our conceptions of surface, a thinking accompanied by wordless pleasure." —Peter Schwenger, author of Asemic: The Art Of Writing

“一种充满创意的活力与能量,塞席尔· 塔基恩的《非语意阅读》(Cecil Touchon Asemic Reader)为您带来了三种浪潮:印刷品层层的无意覆盖拼在一起变为非语意,这样的材料通常是帖在一些像陈旧的古董样的旧纸页面上; 塔基恩最有名的是,精美印刷纸张的拼贴艺术;以及似乎存在于其中的分层线性构成了屏幕般的一种变化性。《非语意阅读》这本书挑战我们去重新思考我们对艺术创作的“面”的概念,这种思考伴随着你的是一种快乐的无语意的思考。

——《 书写的艺术》

这个来自医学一词已经在西方艺术领域使用开来,按照塔基恩的日记记录,他的记忆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并且今天它是作为后语文社会的流行文化的艺术理念或是前卫艺术的相关的概念。再例如,徐冰的艺术,无论是东西方观者,它完全是“示图失能症”患者的乐园。我们对没有明确表达文字含义的当代汉字水墨书写艺术也可称之为wordless art of writing(无字义书写艺术),对于汉语为非母语的人来说一切书法作品都是“无字义书写艺术”。总之,一切书法作品中的任何书体等当代书法均为wordless art of writing。请看下面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

Asemia is the term for the medical condition of being unable to understand or express any signs or symbols. It is a more severe condition than aphasia, which is 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linguistic signs.

Asemia,“阿西米阿/Asemia”,一个医学术语,是指那些对标志或符号无法理解或表达的患者,同时对任何的语言符号也无法理解。“阿西米阿”是一种比失语症更严重的病症。(来源:维基百科)(Asemia(译音:阿西米阿,意译:示图失能。都是我的翻译,中文里还没有这个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也许是翻译这个专有名词的第一人)。

 

“非语意创作/asemic production”有两种基本的可能性。一种是艺术家自身的“非语意”书写或者创作;另一种是旁观者的“示图失能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的探索和解析。这是将创作者与旁观者集合在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圈”交互式神经传递,这种圆是永恒的连接和永恒的循环传递关系,象征着艺术创作者和旁观者在意识与潜意识的循环交流,点火(connection/fire-up)和连接关系中,构成了独特的本体性(ontologic)。对这两者所构成的无限循环的“圆”的本体性的探索是:永远的寻求这个“圆”的价值,世界上每一个人在赏识艺术作品时,人们都会去寻求这个艺术作品中的“圆”的价值,无论对艺术家和艺术跨文化传播有巨大的价值。我们在此略过这个话题,因为这是一个大的单独的课题。我想补充一句,非语意书写是在抽象艺术范畴之下的一个分支体系。然后,在大陆,研究抽象艺术的学者们却不理解“非语意书写”艺术的存在和它的价值。如果理解了它的价值,你才可以给汉字书法或汉字贡献一条充满活力的旺盛的新的生命。

 

非语意创作和非语意书写二者有区别。“非语意书写”有五个基本的条件,方可定论为非语意书写和非语意艺术创作:第一,与医学有关;第二,与语言学和词汇学有关联;第三,与文字有关;第四,与书写有关;第五,与文字或书写为基础的其他创作有关,例如塔基恩的作品就是超出了书写以外的艺术哲学。因此,无论是张旭的草书,还是徐冰的文字艺术,西方对这类艺术的定义,起源是来自医学中英文单词asemia而逐步走到了non-semantic语言文字艺术的艺术批评的概念上来的。有一次,我请教夏可君教授,夏教授发微信给我定义为徐冰的文字艺术是”假文字“。在其文章中也是这样所提及的。因此,与其使用假文字来定于那些非语意书写艺术,不如用“非语意书写”来描述更为贴切。1982年,一位伟大的意大利建筑师了一本巨著,叫non-semantic writing的Codex Seraphiniaus,这是一本21世纪有关non-semantic writing书写艺术的百科全书巨著!书中所有的文字都是他一人创作而成的,书中内容完全是以“非语意书写”撰写了一部人类完全读不懂的的百科全书。开始,这本书在亚马逊书店售价是5000美元,这本书的优美,震撼人心,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思想的超现实主义巨著,它使得每一位读者都成为一位快乐“示图失能症”的患者。这本书对我们研究汉字为非母语者对汉字的认知有着重要的价值。你读懂了这本书,你也许就找到了西方人如何读懂汉字的的奥秘了!那么,到那一天,也许西方人自然而然就读懂了汉字,无需你提供任何的帮助和教育。我这样说,也许是一种幽默或幻想,但是是一种可能性。

对于汉语为非母语的旁观者来说自然所构成了“Asemia”的认知,从而患上了“Asemia”症, 这该是一次美好的享受和体验; 对于旁观者所感知的“示图失能”的图形加声音识别的失能还有可能会派生出新艺术产品和创作哲学,当然了,创新一种新的艺术哲学,那对于汉字书法文化是多么伟大的贡献。汉字的语素、音素、字位与“示图失能”视觉的转化及关连的新的图型和动态艺术成了我本人对西方观者看中文文字的新的探索,这是极其有意义的探索。

由于时间关系,做一简短小结: 纵观以上四大点。

 

第一,我们可以看得出,美国的教育接受文明,学生愿意选择有兴趣的科目,家长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难以学习到的中国书法和艺术。中国文字语言和艺术的传播处在一个黄金时期,这是黄金时期,我们要积极去迎接这样的机遇,将我们的汉字艺术水墨艺术传播到西方,美国教育理念会拥抱中国文化和中国的艺术家们。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时,请谨慎使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没有你想象的有那么大的震撼力,这种口号,请不要放在学术中高喊!反倒会产生负面影响,大肆赞扬自我文化的优越是一种对自我文化的极端性应用,对自我文化在全球化中的位置的误读。建议以“文化是用来分享”或者以科学认知文化是有说服力和有趣的。

教育的英文是education,大家也许不知道,education并没有被写入美国的宪法。3800多美国学生在学习书法,这是一件伟大的工程也是一件伟大的事业。美国学生的表现在50分钟的《中国书法浸润式课程》的纪录片和现场23幅汉字绘画作品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是为什么我十分感激王南溟老师,他是一位伟大的伯乐!

 

第二,脑神经科学家称人类的大脑神经像电路图一样,英文叫wire,我们细想,Beholder's Share, Mirror Neurons, and Asemia可以形成一个连接公式,我们可以将这三个领域关联起来,不可disconnected(断开的)。我们看看三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关联在一起对艺术品的分析也是对以上所讲过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再以张大我《生命的玄线》为例:Perception(感知)是旁观者的previlige(特权);其与此同时,孕育了镜像神经元的细胞与艺术品“烈火“般”连接”,就是我们常说的,“点火fires up”,脑科学中的英文专有名词叫fire,第三部,《生命的玄线》成为了“示图失能”患者的乐园,学术语称之为“non-semantic writing”,非语意书写,一种post-literate,后文字社会的前卫艺术(avant-garde)。这也是心理学家们常说的consciousness and unconciousness的transition(转换),极具鲁棒性。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理论认为脑神经元与同情心有密切关联,认为这些脑细胞在与艺术品连接时候,起着关键性作用和发挥着巨大的超强能力......更多体现在匹配外界情绪(match moods)。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match moods角度分析,我们如果没有把艺术信息当成自己的已有体验,即Beholder's Share,也很难匹配外界情绪,这似乎类似在认知和机器学习当中的迁移。

 

艺术通过科学认知,我们会发现,“难涩”的艺术并不“难涩”,难懂的艺术并不那么难懂了。科学家以理性的实验的方法作为他们的哲学去探索艺术的奥秘,很有意义。如上我说的,DNA研究人类的基因结构,镜像神经元决定我们能否塑造文明。传统书法学习不仅是一种模仿式学习也依然是一种Robustness控制准则,犹如我们学习古典音乐,规则的控制与模仿至关重要。人类为什么如此频繁而大量地进行模仿?自从1992年科学家发现镜像神经元以来,镜像神经元成为了解释这一疑问的最好的科学依据。艺术而非仅仅是艺术家本身的或者是哲学家本身的“property”(“财产”). 当我们用跨学科的科学的认知的方法去探索中国汉字艺术和水墨在海外传播的时候,该领域的研究就逐步被世界所认可和接受了。

第三,讲汉字艺术固然对,如果我们能从汉字文化中发现treasures(财宝)就好了!我们实验室(点击这里,仅限会员)在汉字中发现了好多的treasures(财宝),用纯粹的科学学科和跨学科的方法发现汉字中的财富!

 

汉字艺术怎么了?这几年,我在关注国内的汉字艺术的发展,在汉字艺术学术圈中,“成见威胁(stereotype threat)”思想严重威胁着它的发展,这种成见就是人们带着框框(stereotype)去看汉字和看其发展的问题,核心问题在哪里呢?汉字艺术学术界被汉字本身表面的信息和代码绑架了,这个代码和信息是祖先确立的,不是你确立的!这种绑架非常的可怕!汉字的价值不仅仅是汉字的声、形、意等人们看得到的信息价值,而是我们看不到的那些价值,我为什么提出来中国学研究的“价值革命”,和“价值创新”呢?我们要去寻找和研究学术界看不到的价值,因此要革命,因此要创新。有人把汉字文化必做DNA,那么汉字中的Molecular(分子),大家知道,Molecular(分子)存在细胞中,而我们是看不到的,因为它太小了,因此我们看不到它们,对汉字的研究,我们也要像对待细胞中的分子一样,怎么我们可以看到它,如何去寻找它。在美国,我们解决一些seeing the unseen的课题研究,seeing the unseen,我们有一套理论诠释seeing the unseen的道理,了解这些道理,对学术创新颇为有意义。这是个很好的角度(approach/perspectivness),  我讲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学习,人么天天在学习,那么怎么学习?应试教育中的学习?在美国,我们在研究learning how to learn (学习如何学习)的问题,“学习如何学习”事实上讲的是通过脑科学来认知和发现学习该是如何学习的理论。

 

我看到国内有些艺术家的汉字水墨的研究非常好,例如:张大我的多介质多流派风格的当代艺术书写绘画,张强的Traceology (踪迹学,也许,hanziology 比traceology更好),顿子斌的shadowgraphy(影书)以及邵岩的syringe-ink(射墨)等都是很好的多角度的探索,当有了多角度的艺术出现,探索seeing the unseen才成为可能。问题往往是,当艺术研究不成功的时候,你会“挣扎”,当你的艺术研究成功了,你也许就不“挣扎”了,但是,我们看到大多的研究汉字艺术的人们依然在“挣扎”,这种普遍在挣扎,也许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了。我希望井上有一的艺术概念再不要再中国发生,可以借鉴的是他作品背后的人的思想的价值,而不是他作品的代码和信息甚至visual unit(视觉单位),你在挣扎,因为你使用了他使人用过的代码和信息及视觉单位,在你的大脑中形成了你自己的难以改变的“文本代码/textual codes”,而这些已固定在你大脑中的“textual codes”是“镜像神经元”在帮助你去“抄袭”以往艺术作品中的信息和代码,你沮丧,难怪你能不被它们绑架吗?

 

在此,我也喊喊口号!我们不是喜欢喊口号吗!我的口号是“汉字艺术的影响力、魅力和竞争力在世界!“ 成見威胁可以毁掉一种文明”书法如果不与科学结合,它将会死亡!汉字文化的出路在于跨学科研究!汉字文化的出路在于进入全球教育!我曾经记得有学者要在大学设立汉字艺术学科(hanziology)!这要抓紧做!还有,不要把论坛做成机关单位天天开行政会议那样,论坛不是请客吃饭,合影照,和加微信群,我认为的论坛是十年磨一剑,一次论坛接下来就是几年围绕上一次论坛的工作内容,将踏踏实实实施所设计的学术。就像我们的《六体书》巨著,很多学者只是在乎书籍的出版,而忽视了书籍出版后的推广。我们的《六体书》与威尔第、罗西尼、和瓦格纳的歌剧结缘了、与西方当代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拼贴艺术、邮递艺术、剪贴艺术、和表现主义艺术全部结缘了、与脑科学结缘了、与大家今天看到的23幅汉字绘画结缘了。我再喊几句口号:要让每一个西方人认识甲骨文一分钟讲解汉字5000年历史每一个西方人都会喜欢汉字艺术!事实上这都不是我们的口号,是我们落实在美国大学的科研项目,漢字文化科研进展,我们是引领者,我们的研究也是世界最尖端的。

再次感谢王南溟老师,马老师,谢谢大家!

Screen Shot 2019-02-08 at 10.48.06 PM.pn

阎伟红(约翰·摩根)简历

BIO, JOHN MORGAN (Weihong Yan)

  • 美中教育、中国文化海外本土化及高级商业咨询顾问。

  • 现任美国世界中国学研究学会首席执行官;休 • 麦考(银行家,美国银行行长)当代艺术中心国际委员会主席,美国高等教育禅学会理事。

  •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员。(2017~2019)。

  • 2006~2017年,美国北卡州费佛尔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第46所(现112所)孔子学院美方院长。

  • 普通艺术评论人、一般艺术与国际大型活动策展人。

  • 多语种普通翻译者。

  • ​汉学研究者。

​​

研究方向:

  •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学、中西美学与跨文化比较研究与推广。

  • 汉字书法文化与美国STEM/STEAM教育研究。(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艺术和Mathematic数学)

  • 汉字书法文化与脑可塑性研究。

译著:

  • 《说文解字》540部首,德文和英文翻译。

  • 英文译著漢字講述的文明脈絡》2014年中國最美的書。

活动和论坛:

  • 2000~2017,完成近300多场次国际策展与国际会议及文化活动

​世界中國學研究會
The World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Thank you for visiting us. Please use the form below to submit any questions or comments and we will try to respond as soon as possible.  

謝謝您訪問我們的網站。請使用以下表格提交任何問題或意見,我們將盡快作出回應。

研究會使命/Misson - World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00:00
  • b2de9c82d158ccbf5da8f6821bd8bc3eb1354175
  • imgretroscann224
  • 1C8B77B4D8ACC843FFC6DB1027BCCDA5
  • Screen Shot 2016-11-22 at 8.08.33 PM
  • 526802_10150854242378059_1767858215_n
  • Screen Shot 2016-11-22 at 2.01.09 PM
  • aata_logo
  • Screen Shot 2018-01-30 at 8.35.21 AM
  • 石彼得
  • IMG_0163
  • White Instagram Icon
  • White YouTube Icon
  • White Facebook Icon

笔墨驰-BIMOCHism

文房四寶-京劇臉譜-超現實主義藝術

Chinese four treasures-Peking Opera-Surrealism

SIBYLLE SCHWARZ, GERMAN ARTIST,

HONG ZHAO, CHINESE CALLIGRAPHER

Library of Congress International Collections

美國國會圖書館 

中國研究基金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美國藝術治療協會 

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ZHANG DAWO 張大我

Australian Chinese Contemporary Ink Artist

Peter Kocak 石 • 彼得

BRYCE REAGAN - 布萊斯 • 里根​

創造更好的教育

Success! Message received.

Copy Right @ WACS, 2016. 

bottom of page